起源
KY 源自于日语,是 「空気が読めない」(Kuuki ga Yomenai)的缩写,原意为"不会读取空气",形容不知道察言观色、不会看气氛。最初是日本中学生的俚语,用于调侃在集体活动中格格不入的同学。
目前在网络中,KY 被广泛用于形容那些不懂得察言观色、不理解他人意图、不懂得在适当场合表达自己的人。
含义
社交雷达失灵:
原教旨:指在悲伤视频下玩梗、在单人向内容刷CP等破坏氛围行为,如B站《鬼灭之刃》哭戏场景出现"哈哈哈炭治郎头真铁"弹幕
泛化义:延伸为职场中的"方案会上提加薪"、家庭群的"除夕夜催婚"等现实场景
亚文化准入测试:
二次元领域:特指在《原神》角色剧情PV中刷其他游戏角色
电竞圈层:《英雄联盟》赛事直播时对比其他战队成绩
群体暴力工具:
据复旦大学研究,38%的KY指控实为"意见不合打压",衍生出AKY(故意不看气氛)等反向批判
示例
场景类型使用示例弹幕灾难"不如看《上海堡垒》"职场文学"老板该给我加薪了"饭圈禁忌"在肖战单曲评论区安利王一博"学术乌龙"考研"缩写误收录为"KY"
发展
日语原型阶段(2005年):作为「空気が読めない」(Kuuki ga Yomenai)的缩写,字面意为"不会读取空气",最初是日本中学生的俚语,用于调侃在集体活动中格格不入的同学。
政治引爆阶段(2007年):时任首相安倍晋三在参议院选举惨败后拒绝辞职,日本媒体用"首相真KY"作为头版标题,推动该词成为全民流行语。
跨海变异阶段(2016年):随着B站引进日本动漫,KY通过《火影忍者》《银魂》等作品弹幕完成本土化移植,2018年《偶像练习生》选秀热潮中成为饭圈专用"鉴杠指南"。
趣闻
学术乌龙:北京语言大学误将KY收录为"考研"缩写,引发全网玩梗
商业魔改:淘宝商家开发"KY检测器"智能回复插件,月销量超10万
次元突破:《原神》4.7版本隐藏任务要求玩家在NPC对话时保持沉默10秒
影响
社交范式革新:催生"先窥屏五分钟再发言"的新网民礼仪
语言治理难题:2024年《网络生态治理白皮书》指出23%的KY指控实为言论压制
代际认知裂变:00后使用KY频次比80后高7.3倍,成为Z世代社交硬通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