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
翻牌
清代的“敬事房”总管太监,跟青楼妈妈桑没啥区别。
每日皇帝晚膳用毕,他就颠颠奉上一个大银盘,银盘里放了几十块绿牌子,每一块牌子上记着一位后妃的名字。皇帝只看牌子不看人,选了谁,把牌子翻过来就行。
2
侍寝
这里该当省去若干字。
清代“敬事房”如何安排妃子侍寝皇帝的?
被选中的妃子先行汤沐,这是必须的准备工作。待皇帝先就寝,太监会将被子盖到皇帝的踝关节处,龙足得露在外面。
此时,那个幸运的妃子早被裹着披风在外等着,由专门负责背妃子的太监送上龙床,扯去披风,妃子就从暴露在外的龙足这儿匍匐钻进大被……
此处省去若干字。
3
催钟
清代皇帝正在开心的时候,也会被烧包的太监催钟。
因为整个过程中,他们就守在窗外,不是他们有偷听的嗜好,而是职责所在,一怕皇帝过度兴奋而出意外,第二就是“执法”,到点催钟。
总管太监先高唱:“是时候了”,若皇帝装聋作哑,就再喊一次,事不过三,太监一般喊三次,皇帝就不能当没听见,因为头顶高悬一把剑呢,它的学名叫得“礼”。
4
避孕
清代后妃若怀孕,须得皇帝同意,不是你想怀就可以怀的。
太监催钟完毕,妃子面对皇帝,倒着爬出被子。
太监再次用披风裹着她,背到门外。
总管随后进来,问:“留不留?”
皇帝说留,那就留,若说不留,总管就出来,找准妃子腰股之间某处穴位,微微揉之,这叫人工避孕。
如果避孕不成功,就补做人流手术。
5
记录
清代皇帝宠幸过的嫔妃,一样要记录的。
总管太监随身有个小本子,皇帝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宠幸了某妃子,都得记载详细,进行存档,其程度比内务府官员记的“起居注”还一丝不苟。
身为九五之尊的皇帝,连这点隐私也不能“隐私”,叫人情何以堪!
康熙皇帝第一个就后悔了,千不该万不该,不该设这个劳什子“敬事房”制度,但自己定的规矩,又不能自己破,肿么办呢?
康熙不愧是“有作为”的皇帝,灵机一动,计上心来,动用内帑外赋,大肆修建圆明园、避暑山庄等行宫,宫内损失宫外补,皇帝在行宫临幸妃子,则不受“敬事房”的管束。
康熙之后的几代皇帝大多不满意这种临幸制度,雍正自律较严,就不说了。
乾隆六下江南,恣意领略人间美色;
嘉庆、咸丰等帝,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圆明园,尽情享受园内嫔妃的千般旖旎万种风情。
“敬事房”太监基本是集体失业,人人面临“下课”的压力。
最为搞笑的是,同治皇帝在后宫感觉憋屈,又颠颠跑去八大胡同玩通宵,引进了梅毒,一下子呜呼哀哉,真是霉了去了。
5/5 首页 上一页 3 4 5
[责任编辑:苏颖]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