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吳棠海
砣具是一種中厚邊薄、狀似圓盤的工具,必須安裝在砣機上才能使用。根據明清時期的圖籍資料與近代老玉工的經驗得知,砣機的形狀近似一台舊式的縫紉機,工作台上橫向架起一根旋轉桿,砣具安裝在旋轉桿的前端,玉石就放置於砣具的下方,操作者以雙腳交互踩下踏板,牽引上方的旋轉桿,帶動砣具一往一返來回轉動,即可推動解玉沙磨耗砣具底下的玉料,達到雕琢的目的。
由於砣機的機具固定,雙腳踩踏的動力來源,也比用手拉鋸的方法穩定許多,所以從明清時期到民國初年,都是使用最廣泛的工具。然而,這樣的機具在一千多年以前的漢代,甚至於五、六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,就已經開始使用了嗎?雖然這個答案在古代典籍中未見記載,而考古資料裡,也尚未發現漢代以前的製玉機器或砣具,但是我們卻不能輕率地否定砣具的存在,因為從早期的考古出土玉器上,我們的確看到許多砣具琢磨的痕跡,以下即依功能分類,說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漢代之間,使用砣具打孔、切割、鏤空、琢紋的各種現象。
一、砣具打孔
砣具打孔是用砣具從玉料的兩邊雙向對磨,將玉料透穿成繫帶孔或繫綁孔的方法。由於砣具是一種中厚邊薄的圓盤狀工具,在它來回轉動時,與玉料的接觸面只限於圓形邊刃的局部,所琢磨的痕跡則呈現「中間寬深、末端尖淺」之狀。當砣具雙向對磨,將玉料透穿成空之後,所打的繫孔多呈橢圓形,此種方法主要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,例如西藏自治區昌都縣卡若遺址出土的石刀,與遼寧省阜新縣胡頭溝紅山文化墓地一號墓出土的玉龜,都是砣具打孔的例證。
二、砣具切割
砣具切割法主要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,最常用來切割玉斧、玉管、柱形器或錐形器等器物的造形。由於砣具中厚邊薄的圓盤狀特徵,使它的切割痕跡呈現「中間寬深、末端尖淺」之狀,這種現象可見於若干未完工的器物上,如浙江省餘杭縣瑤山出土的柱形器,中間有孔上下貫通,腰際卻殘留五道橫向的砣切痕,正是當時擬用砣具一分為二的切割痕跡。
不過,古代玉工使用砣具切割時,為了避免單向切割所造成的大幅偏移,大多採用雙向對切法來進行。當砣具以其中厚邊薄的圓形邊刃,從玉料兩側逐漸深入,直到兩個切割面接合在一起時,即可將玉料分剖開來,此時常常可以看到分剖開來的玉料表面,產生一個弧形的台面,正是砣具對切所具有的特徵。
三、砣具鏤空
以砣具製作鏤空的方法,盛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紅山文化地區,採用砣體較厚的寬刃砣具雙面對磨片狀玉料,當「中間寬深、末端尖淺」的砣磨凹痕逐漸相接,並將玉料透穿成空以後,其鏤空邊緣皆呈薄刃狀,成為紅山文化玉器的特色之一。例如遼寧省牛河梁第五地點一號冢大墓出土的勾雲形珮,中間有一個漩渦狀的透空,邊緣薄刃,斷面呈v字形,末端並有尖淺的現象,就是砣具琢磨的特徵。
四、砣具琢紋
用砣具來雕琢紋飾的方法,普遍見於各個時代中,而用來雕琢紋飾的砣具,也有不同的邊刃與厚度,如細砣、斜砣、寬砣三類,就是最主要的琢紋工具。
雖然雕琢紋飾的砣具形狀有別,但是三者的操作方法都是相同的。由於砣具所雕琢的線紋是一段「中間寬深、末端尖淺」的短直線,如果製作較長的線紋,便需要用連續雕琢的方法,將短線段連接成長直線、弧線或圓圈紋。這些以「中間寬深、末端尖淺」的短線段所連接而成的長線,不僅會有寬窄不一、末端尖收的特色,轉彎處還會有短線相接所造成的歧出現象。例如浙江省餘杭縣瑤山、反山等地所出土的良渚文化琮形器,外表常以平行線紋為飾,許多直線即有寬窄不一、末端尖收的特徵。而廣東省廣州市西漢南越王墓出土的玉璧特寫中,也可以看到渦捲狀的穀紋,是以砣雕短線相接而成的,所以歧出現象極為明顯。
由於砣具呈中厚邊薄的圓盤狀造形,在打孔、切割、鏤空、琢紋時,往往會留下與其形狀相應的痕跡,如弧形台面與「中間寬深、末端尖淺」的凹痕等等。各位讀者不妨細心揣摩砣具的琢磨方法,再仔細觀察玉器上的製作痕跡,便能掌握砣具的不同使用狀況。
下期我們將以線具為題,介紹軟性線具、三角稜線、金屬薄刃線的形狀特徵與方法,讓讀者可以清楚分辨各種線具的製作特色。
【圖片說明】
此件新石器時代晚期玉刀,為青碧色的玉質,整體輪廓近似長方形,底部琢磨成扁薄的邊刃,刀面上方以砣具雙面對磨法透穿一個橢圓形的繫綁孔,並有中間寬深、末端尖淺的砣雕特徵。
圖二
此件新石器時代晚期紅山文化 玉豬龍,為青黃色的玉質,頭上具有立耳,臉部雕琢大眼、皺鼻、闊嘴等五官,在頭部後方的身軀上,深刻一道中間寬深、末端尖淺的凹痕,是砣具的切割痕跡。
圖三
此件戰國晚期至西漢玉璧,為青碧色的玉質,表面紋飾用細砣和寬砣雕琢而成,線紋具有中間寬深、末端尖淺的特徵,也有短線逐段相接的歧出現象。